近年來近日,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播出的315晚會曝光了“醫療垃圾黑色產業鏈”,原本應該嚴格監管的醫療廢物,為何流落到沒有任何處理資質的小作坊?
在此次曝光之前,由醫療垃圾引起的事端就從來沒有停息過:
2016年7月,媒體曝光湖南一家黑作坊非法回收處理醫療廢物;
2016年12月,媒體曝光南京黑作坊里醫療廢物“秒變”餐具玩具;
2017年2月,媒體曝光西安巨量醫療垃圾與生活垃圾混裝或自行焚燒,甚至被非法倒賣;
2017年6月,湖南省汨羅市古培鎮140多噸醫療廢物和醫療垃圾被碾碎銷售給“下線”。
……
何為醫療垃圾?
所謂的醫療垃圾是指醫院和科研機構在臨床治療、處置、預防其他專業活動中產生的廢棄物。
由于這些醫療垃圾是攜帶著病人的體液、血液、組織、排泄物等,攜帶著多種病菌、含有過期變質的藥品、廢棄的化學試劑,甚至有毒、有腐蝕性化學品。
因此這些醫療廢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極大。
醫療廢棄物的危害
在醫院,垃圾分為生活垃圾和醫療垃圾兩大類。
某些醫療廢棄物可能本身不會攜帶病菌,例如塑料輸液袋等未接觸身體部分。但是基于目前的分類狀況,所有醫療垃圾不會區分“干凈”與“污染”,在后期存放和運輸中必然會受到攜帶病菌的垃圾污染。
未經過任何消毒處理的醫療垃圾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在315晚會的報道視頻中可以看出,清洗醫療垃圾的廢水混合著藥水隨意的排放,勢必污染周邊環境乃至地下水。
小作坊的工作人員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直接處理這些攜帶病菌的醫療垃圾。
垃圾中的針頭、廢棄手術刀、玻璃廢渣等尖銳物品,在工作人員操作處理過程中存在著被傷到的風險,加之在這種高病菌的環境中作業,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這次315晚會曝光醫療垃圾黑色產業,被加工成日用品和玩具,使我們民眾慌了一批。
通過此次事件讓我們來探討一下國內在醫療垃圾處理上存在的問題。
背后的黑色產業鏈
醫廢事件屢禁不止,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鋌而走險?又為何總是把目光放在塑料輸液器上?
答案很簡單,一次性的塑料輸液袋和輸血袋是專門的醫用級塑料加工制作而成,以聚氯乙烯(pvc)和聚丙烯兩種材質應用最為廣泛,而這兩種材料市場上價格頗高。
其中聚氯乙烯可達到每噸7000元左右,聚丙烯可達到每噸8000元左右。
作為利益至上的商人,推動他們不顧醫療垃圾所存在的的危害,決然進行醫療固廢加工的背后必然存在可觀的利益。
經報道了解,醫療固廢經過處理后得到的破碎料每噸可以賺取千元左右的利潤,并且產量可達到一天十幾噸。如此大的產量,必然有充足的“原材料”來源,和完整的銷售渠道。
據悉,經過處理的再生料可以做成織網袋、菜袋、籃子、洗臉盆甚至是兒童玩具,生產的產品可謂五花八門,銷售的路子不可謂不寬,產品遍布的范圍不可謂不廣。
每月二、三十噸的產量,讓我們不禁反思這些醫療廢棄物來源何方。
追本溯源,醫院難逃其咎
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二章第四條和第四章三十一條,國家推行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醫療廢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醫療衛生機構收取醫療廢物處置費用。
醫療衛生機構按照規定支付的醫療廢物處置費用,可以納入醫療成本。計費模式目前普遍采用按床位與分檔定額計價結合的方式,各地收費標準不一。
2016年,我國醫療廢棄物處理市場規模達65.13億元,且仍保持較快發展態勢;
到2021年,預計醫療廢棄物處理市場規模達到95.56億元,同時產量達到290.92萬噸。
醫療垃圾產量巨大,因此處理垃圾所需的費用自然不是個小數目。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可以想見,所有的醫療廢棄物無疑都是從醫療體系流入非法市場的。
醫療廢物的正規處理流程包括:丟棄環節、存放環節、收取和運輸環節、處理環節。
從產生到集中處置周期長、中間較為繁瑣、涉及人員較多,對醫療廢物還沒有建立統一嚴格的監管體系,監管主體不明確,執法力度不嚴,存在較大的流失風險。
此外,據統計目前全國有四分之一以上地級市不具備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部分農村和邊遠的山區醫療廢物仍沒有納入收集處置等范圍,部分大中城市現有設施數量和布局也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廢物處理需求。
以上,使得小作坊的醫療垃圾來源相對充足。
如何處理?
既然有較高的價值,統一銷毀會不會是種浪費?一些優質的醫療廢棄物是否能夠進入回收體系,讓一切合法化?
有人曾提出方案,把“干凈”和“污染”的醫療廢棄物區分,分別處置。
以靜脈輸液器為例,把扎入血管內,距離針頭近的一部分作為“污染”垃圾,單獨處置。把上端未接觸身體組織的一部分作為“干凈”廢棄物,進入回收體系。但是,這種方法將會增加管控風險,一旦出現漏洞,將會造成更嚴重的問題。
所以,目前采用更保守的辦法,一次性醫療廢棄物全部統一處置,沒有區別對待。
國內醫療廢物處置技術類型較為單一,采用焚燒技術和非焚燒技術的設施數量各占一半。
熱解焚燒和高溫蒸汽滅菌處理技術是目前醫療廢物處理的主要技術方法。
既然不能進入回收體系,那么只有嚴格監管一條路。
早在2003年我國就發布實施《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加強醫療廢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
規定各省市環境保護部門執法部門的執法人員會定期去查看醫療機構的醫療固廢臺賬記錄和醫療固廢儲存場所。這其實是建立一種可追溯機制,做到所有醫療廢棄物來源清楚、去處明確。
但是一些縣鄉小診所存在著監管盲區,這些小診所一般被分派給衛生監督所,較高的處理費、監管的不嚴格,不排除存在不當處置醫療廢物的可能。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在醫療廢物處理存在著諸多問題。
這次在315晚會上醫療固廢處置問題作為第一彈,勢必會引起相關部門和機構的重視。
在山東,針對“3·15”晚會曝光問題,省生態環境廳高度重視,立即連夜責成臨沂、菏澤和棗莊市生態環境局開展了現場排查,同時召集有關處室和單位召開會議布置任務,組織3個現場檢查組趕赴臨沂、菏澤和棗莊市進行查處。
醫療廢棄物處理問題已經得到社會一定重視,相信應對措施將會更加細致和嚴格,問題會一步步解決。
參考文獻:
環境保護,《山東省生態環境廳連夜調查處理“3·15”晚會曝光問題》
無憂固廢,《醫療廢物:處置現狀不容樂觀,行業發展遇到挑戰,未來市場空間無限》
春雨醫生,《國內醫療垃圾的回收和處理現狀是怎樣的?》知乎回答
2003年國務院發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
孫世峰,《2018年醫療廢棄物處理市場現狀與2019年發展趨勢分析 設備供需缺口較大》